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仑山阿什库勒盆地15000年以来古环境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昆仑山阿什库勒盆地几个露头湖相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和~(14)C年龄数据,揭示出15 000年以来的气候、植被、环境发展曾经历了5个阶段。较低温度出现在13 000aB.P.前后,当时湖面较低,盆地边缘冰水平原区出现地面切割。大约在11 000 aB.P.前后,气候转暖,冰川大量消融,湖面上升,沉积速度加快,进入全新世。8 000 aB.P.前后的中全新世,曾出现高潮面期,但高温期却出现在后,故盆地内高潮面期与高温期并不同步。全新世后期,气候进一步转向干暖,蒸发增加,湖面逐渐缩小,生态环境日趋向荒漠草原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田市近40年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1961-2000年20cm口径蒸发量资料,对蒸发量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和周期等气候变化作了较全面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各季、月蒸发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年蒸发量以48.52mm/10a的倾向率增多,偏多趋势主要表现在春季、秋季,其中5月份蒸发量偏多趋势最明显。年蒸发量在20世纪60年代为相对偏少期,80年代为相对偏多期。采用累积距平曲线和标准Morlet小波方法对年总蒸发量进行突变检验和周期分析表明,年蒸发量在1978年发生一次突变,蒸发量变化具有4~6年、11年和22年左右的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3.
夹持于甘孜—理塘结合带与金沙江结合带之间的义敦弧岩浆岩带上发育了3条纵贯南北的造山花岗岩带,其中:中带形成了由20余个岩体组成的雀而山—格聂花岗岩带和相关的银、锌、铅-锌多金属矿床。本文对格聂(南)花岗岩体进行研究,发现其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三类,以二长花岗岩为主体。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格聂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89.9±3.6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中主量元素化学成分具有富硅、富铝、低钠高钾的特征,为典型的S型花岗岩。铝饱和指数ASI1,指示岩浆源自地壳;(CaO)%/(Na2O)%值等于0.1左右,表明源岩为大陆地壳沉积岩区的泥质岩。稀土总量均值228.83×10-6,稀土配分曲线呈略右倾近直线海鸥型,与地壳熔融型花岗岩形态一致。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铕出现明显负异常(δEu=0.13),显示岩浆分异结晶作用强烈。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明显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富集高场强元素U。Rb/Sr平均比值14.97,表明格聂花岗岩的源岩为上部陆壳。结合Rb-(Y+Nb)图解、(Rb/30)-Hf-(Ta×3)图解、R1-R2变异图解,格聂南岩体形成于后碰撞造山环境,应是甘孜-理塘洋盆和金沙江洋盆闭合后,造山后伸展作用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地表温度是地表能量平衡、区域和全球尺度地表物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为了辨析中国西北干旱区“天山湿岛”——伊犁河谷的地表温度时空分异,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空间数据统计法,探讨了2001-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下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 MODIS LST产品的精度(平均R2=0.90)能够满足伊犁河谷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分析的要求;(2)空间上,地表温度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变化趋势,高温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1%,低温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时间上,伊犁河谷平均地表温度的年际波动较大,以2013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尤为突出;地表温度的年内变化呈现出单峰型分布,地表温度高值集中在3-8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3)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下年均地表温度分布的总体特征为建设用地最高,稀疏草地、旱地等次之,冰川/积雪最低;(4)伊犁河谷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呈严重减少、基本不变和轻微增加区域面积分别占5%、37%和26%,以基本不变和轻微增加为主。伊犁河谷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不仅受大尺度气候变化影响,还受土地类型差异影响,两者共同构成了不同地理区域及景观的温场格局,绿色植被对地表温度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田区域多元成矿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田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超大型铜矿之一。作为超大型铜矿,进一步认识其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为该区寻找和研究该类型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阐述该矿田区域地质特征,并探讨和分析成矿地质信息、物化探信息和遥感信息等多元成矿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分析结果和野外地质调查依据,提出该研究区区域成矿特征的几点认识:(1)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田经历过拉张、汇聚、碰撞-固结、陆内堆积和弛张作用等形成过程,其成矿主要与汇聚阶段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2)大型基底构造(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其衍生的线型次级构造或火山机构有重要的控制作用;(3)与矿田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成因联系的区域型地质建造(早石炭世的陆源碎屑建造和晚石炭世的复理石及基-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以及大规模的花岗岩链派生的浅成侵入岩对成矿有利;(4)具有表示区域性地质特征(区域性深大断裂、板块边缘岛弧等)的重力梯度带,重、磁场等值线形态的扭曲或线性的重、磁异常带反映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是找矿远景区;(5)大规模高背景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区的存在(以Cu为主、伴有Ag、Au、Mo、Cr、Ni、Co、Zn、W、Pb元素组合的高背景和异常区)提供成矿物质背景信息;(6)遥感信息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古火山机构、浅隐伏侵入岩体及区域构造格局等控矿因素特征。基于多元信息分析的成矿特征认识对该区进一步寻找和研究该类型矿床有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克孜尔水库跨断层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垂直形变每年3~4月、10~11月分别为峰、谷值时间;水平形变每年6~7月、1月分别为峰、谷值时间.②垂直变形的峰-谷时间间隔在1997年之前多为5~8个月,1998年后多为1~3个月;谷-峰值时间间隔在1997年前多为4~7个月,1998年后多在8~11个月.水平形...  相似文献   
7.
东天山土屋-延东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田成矿条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田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及进行针对性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田成矿地质特征综合分析,对成矿构造背景、相关岩浆活动、围岩、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等进行探讨,获得初步认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田主要形成于聚合板块活动时期陆缘构造岩浆活动带,与造山带汇聚阶段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奥陶纪花岗岩体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北缘是塔里木克拉通与南天山造山带结合部位,发育近东西展布的古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带,该侵入岩带对探究塔里木北缘构造背景及属性乃至南天山洋演化至关重要。文中研究岩体位于库鲁克塔格西段的博斯腾湖南岸,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LA ICP MS U Pb锆石年龄分别为(458±3) Ma和(454.6±4.6) Ma,代表花岗岩结晶年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岩的SiO2质量分数为71.03%~74.39%,K2O质量分数为4.14%~5.07%,A/CNK=1.03~1.08,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La/Yb)N为16.41~37.59,δEu=0.44~0.79,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特征;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样品均明显富集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花岗岩岩浆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在熔融过程中源区残留石榴子石和斜长石。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成果,认为花岗岩形成的动力和热力来源与南天山洋向南俯冲有关,推测在早古生代南天山洋存在双向俯冲,并从奥陶纪开始向南俯冲消减,一直延续到早石炭世,到晚石炭世闭合。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9~2013年间新疆数字地震台网中12个地震台所记录的34个地震事件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以南天山西段及交汇区作为研究区,采用3段几何衰减模型及Atkinson联合反演方法对地震波形资料进行非弹性衰减研究,得出介质品质因子Q(f)与频率的关系:Q(f)=337f0.577。为验证不同时段的地震事件对Q(f)计算结果是否有影响,将上述研究中2009年发生的前24个事件保持不变,对后10个事件做3次更换研究,分别得到介质品质因子Q(f)与频率的关系:Q(f)=329f0.565;Q(f)=324f0.520;Q(f)=363f0.526。结果表明不同时段内的地震事件对Q(f)值的影响不大,采用Atkinson联合反演方法计算介质品质因子Q(f)较为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新疆西天山斑岩铜矿找矿勘查备受关注。乌兹别克斯坦Almalyk斑岩铜矿田处在西天山西段,铜矿规模属亚洲第二大,但其成矿时代还没有准确厘定。在区域地质构造中,Almalyk铜矿田位于中天山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南部边缘,包括Kalmakyr、Dalneye、Sarcheku和Kyzata等4个铜矿床,铜成矿主要发生在斑岩体内,原生矿石呈网脉状、浸染状,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赤铁矿、磁铁矿、自然金、斑铜矿等。针对Sarcheku铜钼矿石中辉钼矿利用Re-Os法测得(320.4±2.3)Ma的模式年龄和(317.6±2.5)Ma的等时线年龄。结合岩浆建造序列,认为矿田内构造—岩浆—热液过程开始于早石炭世,发展于晚石炭世,结束于早二叠世,斑岩型铜成矿主要在晚石炭世。西天山包括Almalyk铜矿田在内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成矿作用主要在中泥盆—晚石炭世(D2—C2),与古亚洲洋壳向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复杂岛弧岩浆地质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